◆◆將計算機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的標志 :
元件制作工藝水平的不斷提高是計算機發展的物質基礎,因此以計算機元器件的變革作為標志,將計算機的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通常稱為計算機發展的五個時代 。自1946年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問世以來,計算機的發展以計算機硬件的邏輯元器件為標志,大致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中小規模集成電路到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極大規模集成電路等5個發展階段。
◆◆馮·諾依曼計算機的基本特點如下:
·采用存儲程序方式,程序和數據放在同一個存儲器中,兩者沒有區別,指令同數據一樣可以送到運算器進行運算,即由指令組成的程序是可以修改的。
·存儲器是按地址訪問的線性編址的唯一結構,每個單元的位數是固定的。
·指令由操作碼和地址碼組成。
·通過執行指令直接發出控制信號控制計算機的操作。
·機器以運算器為中心,輸入輸出設備與存儲器間的數據傳送都經過運算器。
·數據以二進制表示。
◆◆計算機系統主要技術指標
1.字長
2.時鐘周期和主頻
3.運算速度
4.內存容量
5.存儲器的容量反映計算機記憶信息的能力。它常以字節為單位表示。一個字節為八個二進制位,即
1byte = 8bit。
210 byte =1024=1kbytes 220 byte =1mbytes
230 byte =1gbytes
bit——比特
b ——字節
kb——千字節
mb——兆字節
gb——吉字節
tb——太字節
表示存儲容量的單位一般用字或字節。例如,32kb表示32k字節,128kw表示128k字,其中 ik= 1024b。
1kb等于1024字節。
1mb等于1024×1024字節。
1gb等于1024×1024×1024字節。
1tb等于1024×1024×1024×1024字節 。
6.數據輸入輸出最高速率
◆◆cpu工作頻率=倍頻×外頻
◆◆文件名不能出現: \ / : * ? " < > |
通配符: ? 代表任意一個字符
* 代表任意一個字符串
◆◆ram的全名是讀寫隨機存取存儲器(read write random access memory),本應縮寫為rwram,但它不易發音,故流行稱為ram。
三個特點:
1.可以讀出、也可以寫入;
2.所謂隨機存取,意味著存取任一單元所需的時間相同;
3.當斷電后,存儲內容立即消失,稱為易失性(volatile)。
ram可分為動態(dynamic ram)和靜態(static ram)兩大類。
◆◆rom為只讀存儲器(read only memory或譯唯讀存儲器)的縮寫。
rom的用途很廣,舉數例說明如下:
·與微程序設計相結合。
·與操作系統、高級語言相結合。
·與應用軟件相結合。
·無磁盤網絡工作站。
◆◆操作系統的定義
操作系統是用戶和系統的界面,系統內部雖然十分復雜,但這些復雜性由于有操作系統的存在而不顯現在用戶面前。計算機操作系統向用戶提供系統調用,用戶通過操作系統提供的命令,簡單方便地把自己的意圖告訴系統,讓操作系統去完成工作。由于操作系統的卓越工作,才能保證系統資源的充分利用,又使用戶能方便使用計算機。
操作系統就是用來
管理計算機系統的軟硬件資源
提高計算機系統資源利用率
方便用戶使用
的程序集合。
◆◆操作系統的基本功能
1.存儲器管理的功能
內存分配
內存保護
地址映射
內存擴充
2.處理機管理的功能
進程控制
進程同步
進程通信
調度
3.設備管理的功能
緩沖管理
設備分配
設備處理
設備獨立性和虛擬設備
4.文件管理的功能
文件存儲空間的管理
目錄管理
文件的操作
◆◆例如:十進制數666.66
個位的6表示其本身的數值;而十位的6,表示其本身數值的十倍,即6×10,百位的6,則代表其本身數值的一百倍,即6×100;而小數點右邊第一位小數位的6表示的值為6×0.1;第二位小數位的6表示的值為6×0.01。
因此這個十進制數可以用多項式展開寫成:
666.66 = 6×10 2+6×10 1+6×10 0+6×10-1+6×10-2
在這里,因為是十進制數,所以基數是10。“權”的底數稱為進位制的基數。二進制各數位的“權”是以2為底的冪
二進制 例如: (10110.1)2
= 1×2 4 +0×2 3 + 1×22+1×2 1 +0×2 0 +1×2-1
= (22.5)10
八進制 例如:
(456.45)8 = 4×8 2+5×8 1+6×8 0+4×8-1+5×8-2 = (302.578125)10
十六進制
例如:
(2af)16 = 2×16 2+a×16 1+f×16 0
=2×16 2+10×16 +15×1
=(687)10
1、它采用十六個不同的記數符號,即數碼:0~9及a、b、c、d、e、f。其中a表示十進制數10,b表示11,c表示12,d表示13,e表示14,f表示15。
2、它采用逢十六進一的進位原則,各位數的“權”是以16為底數的冪。
◆◆十進制整數轉換成二進制整數
逐次除2取余法:
用2逐次去除待轉換的十進制整數,直至商為0時停止。每次所得的余數即為二進制數碼,先得到的余數在低位,后得到的余數排在高位。
例如,將83轉換成二進制數,逐次除2取余:
◆◆十進制小數轉換成二進制小數
乘2取整法:
逐次用2去乘待轉換的十進制小數,將每次得到的整數部分(0或1)依次記為二進制小數b-1,b-2,…,b-m。
值得注意的是:
并非每一個十進制小數都能轉換為有限位的二進制小數,此時可以采用0舍1入的方法進行處理(類似于十進制中的四舍五入的
◆◆任意十進制數轉換成二進制數
對于任意一個既有整數部分,又有小數部分的十進制數,在轉換為二進制數時:只要將它的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分別按除2取余和乘2取整的法則轉換,最后把所得的結果用小數點連接起來即可。
必須注意: 逐次除2取余的余數是按從低位到高位的排列順序與二進制整數數位相對應的;逐次乘2取整的整數是按從高位向低位的排列順序與二進制小數數位相對應的。其共同特點是以小數點為中心,逐次向左、右兩邊排列。
◆◆三位一并法:
從待轉換的二進制數的小數點開始,分別向左、右兩個方向進行,將每三位合并為一組,不足三位的以0補齊(注意:整數部分在前面補0,小數部分在末尾補0)。然后每三位二進制數用相應的八進制碼(0~7)表示,即完成二-八轉換工作。
〖例〗 將(101010001.001)2轉換成八進制數。
首先以小數點為中心,分別向左右兩個方向每三位劃分成一組(以逗號作為分界符):
101,010,001.001,
然后,每三位用一個相應八進制數碼代替,即得:
(101010001.001)2 = (521.1)8
〖例〗 將(10010001.0011)2轉換成八進制數。
首先分組(以逗號作為分界符):
10,010,001.001,1
小數點的左邊,有一組“10”不足三位,應該補一位0,即應補為“010”;小數點的右邊,有一組“1”不足三位,應該補兩位0,即應補為“100”。則補0后的分組情況為:
010,010,001.001,100,
即得:
(10010001.0011)2 = (221.14)8
◆◆八進制數轉換為二進制數
此為上述轉換的逆過程。將每一位八進制數碼用三位二進制數碼代替,即“一分為三”。
〖例〗 將(576.35)8轉換成二進制數。
將八進制數的每位數碼依次用三位二進制數代替,即得:
(576.35)8 = (101111110.011101)2
〖例〗 將(10110001.0011)2轉換成十六進制數。
首先以小數點為中心,分別向左右兩個方向每四位劃分成一組(以逗號作為分界符):
1011,0001.0011,
然后,每四位用一個相應十六進制數碼代替,即得:
(10110001.0011)2 = (b1.3)16
〖例〗 將(576.35)16轉換成二進制數。
將八進制數的每位數碼依次用三位二進制數代替,即得:
(576.35)16 = (010101110110.00110101)2
◆◆原碼是一種以符號和數值表示的二進制編碼。有符號數的原碼編碼規則是:用最高位表示符號,正數用0表示,負數用1表示。其他位表示該數的絕對值
例如:x=(+105) [x]原=(01101001)2
y=(-105) [y]原=(11101001)2
注意:0的原碼有兩種,即 [+0]原=(00000000)2,[-0]原=(10000000)2
結論:正數的原碼是它本身,負數的原碼是真值取絕對值后,在最高位(左端)補“1”。
◆◆正數的補碼等于正數本身,負數的補碼等于模(即2n)減去它的絕對值,即符號位1不變,數值部分是原碼的數值部分按位取反并加1
例: x1=1101, [x1]補=01101
x2=-1101, [x2]補=10011
在補碼表示中,真值0的表示形式是唯一的: [+0]補=[-0]補=00000
◆◆反碼是一種用符號位和對數值按位取反表示的二進制編碼。有符號數的反碼編碼規則是:用最高位表示符號,正數用0表示,負數用1表示。正數的反碼是其原碼本身,負數反碼的數值部分是原碼的數值部分按位取反。
例如:
[+65]原=(01000001)2 [+65]反=(01000001)2
[-65]原=(11000001)2 [-65]反=(10111110)2
注意:0的反碼有兩種,即 [+0]反=(00000000)2,[-0]反=(11111111)2 。
結論:正數的反碼與其原碼相同,負數的反碼是符號位不變,其余各位按位取反。
◆◆三種碼制的比較與轉換
比較
對于正數它們都等于真值本身,而對于負數各有不同的表示。
最高位都表示符號位,補碼和反碼的符號位可作為數值位的一部分看待,和數值位一起參加運算;但原碼的符號位不允許和數值位同等看待,必須分開進行處理。
對于真值0,原碼和反碼各有兩種不同的表示形式,而補碼只有唯一的一種表示形式。
原碼、反碼表示的正、負數范圍相對零來說是對稱的;但補碼負數表示范圍較正數表示范圍寬,能多表示一個最負的數(絕對值最大的負數),其值等于-2n(純整數)或-1(純小數)。
◆◆轉換
x1=1011 x2=-1011
[x1]原=00001011 [x2]原=10001011
[x1]補=00001011 [x2]補=11110101
[x1]反=00001011 [x2]反=11110100
x3=0.1011 x4=-0.1011
[x3]原=0.1011000 [x4]原=1.1011000
[x3]補=0.1011000 [x4]補=1.0101000
[x3]反=0.1011000 [x4]反=1.0100111
◆◆計算機在要處理的數含有小數部分時,就有一個如何表示小數點的問題。在計算機中并不用某個二進制位來表示小數點,而是隱含規定小數點的位置。若約定小數點的位置是固定的,這就是定點表示法;若給定小數點的位置是可以變動的,則成為浮點表示法。他們不但關系到小數點的問題,而且關系到數的表示范圍和精度。
◆◆計算機所能識別的語言只有機器語言。
◆◆算法:是由一系列規則組成的過程,這些規則確定了一個操作的順序,以便能在有限步驟內得到特定問題的解。
◆◆算法的性質:
確定性
通用性
有限性。
◆◆衡量算法性能
1、算法的時間特性
時間復雜度:把整個程序中語句的重復執行次數之和作為該程序運行的時間特性,記為t(n)。
2、算法的空間特性
空間復雜度:一個程序在計算機上運行時所占用的空間是問題規模n的一個函數,記為s(n)。
3、算法的易理解性
◆◆面向對象編程語言
對象最突出的特征有三個:封裝性、繼承性、多態性。
◆◆數據結構具體分為兩大類:
線性結構和非線性結構。
◆◆數據結構定義為:
按某種邏輯關系組織起來的一批數據,應用計算機語言,按一定的存儲方式將它們存儲在計算機的存儲器中,并在這些數據上定義了一個運算的集合,就叫做一個數據結構。
◆◆數據庫系統:是在數據庫系統中實現對數據進行管理的軟件系統,它是數據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由數據庫、數據庫管理系統、數據庫管理員、數據庫應用程序以及用戶五部分組成。數據庫管理系統(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 dbms):是對數據庫進行管理的軟件,它是數據庫系統的核心。
◆◆結構化查詢語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sql):是一種基于關系代數和關系演算的數據操縱語言,目前一般都采用sql作為共同的數據操縱語言和標準接口,是數據庫領域的一種主流語言。
◆◆sql的特點
功能的一體化
語法結構的統一性
高度的非過程化
語言的簡潔性
◆◆sql的功能
·數據定義功能
用于定義數據庫的邏輯結構,包括定義基本表、視圖和索引。
·數據操縱功能
主要包括數據查詢和數據更新兩大類。
·數據控制功能
主要是對用戶對數據的存取權限進行控制,包括基本表和視圖的授權、完整性規則的描述和事務控制器等。
·嵌入式功能
◆◆sql的數據定義操作-定義基本表
基本表定義語句的一般形式:
create table <基本表名>
(<屬性名1> <數據類型1>[not null],
[<屬性名2> <數據類型2>[not null]] ,
...
[<完整性約束>])
定義基本表舉例
〖例1〗使用sql語句建立學生表s、課程表c和學生選課成績表sc。
解:(1)創建基本表s:
create table s
(學號 char(6)not null,姓名 char(8)not null,
年齡 smallint,性別 char(2),系別 char(20),primary key (學號))
〖例1〗(2)創建基本表c:
create table c
(課程號 char(4)not null,課程名 char(4)not null,教師名 char(8),primary key (課程號) )
〖例1〗(3)創建基本表cs:
create table sc
(學號 char(8)not null,
課程號 char(4)not null,
成績 smallint,
primary key (學號,課程號)
foreign key (學號)references s(學號),
foreign key (課程號)references c(課程號),
check (成績 is null )or(成績 between 0 and 100))
◆◆修改基本表
在基本表中增加列:
alter table <基本表名> add <屬性名> <數據類型>
〖例2〗在例1的學生基本表s中增加一個屬性“家庭地址”:
alter table s add 家庭地址 varchar(40)
在基本表中刪除列:
alter table <基本表名> drop <屬性名> <刪除方式>
這里, <刪除方式>可以取cascade和 restrict兩種方式。
〖例3〗在學生基本表s中刪除一個屬性“系別”:
alter table s drop 系別 cascade
或 alter table s drop 系別 restrict(限制)
◆◆撤銷基本表
撤銷基本表語句:
drop table <基本表名> <撤銷方式>
<撤銷方式>可以取cascade和 restrict兩種方式。
〖例4〗若要撤銷學生基本表s,可用下列語句實現:
drop table s cascade
或 drop table s restrict
◆◆定義索引
定義索引語句:
create [unique] index <索引名> on <基本表名>
(<屬性名1>[<次序>][ ,<屬性名2>[<次序>]] ...)
[pctfree={<整數>}]
〖例5〗在學生基本表s的列“學號”上按升序建立索引:
create [unique] index snoindex on s 學號 asc)
在基本表cs的列“成績”、“學號”上按降序建立索引:
create index gradeindex on s(成績 desc 學號 desc)
◆◆撤銷索引
撤銷索引語句:
drop index <索引名>
注意:如果撤銷某一個基本表,則該基本表上建立的所有索引將被一起撤銷。
〖例6〗若要撤銷學生基本表s上的索引snoindex,則可用下列語句實現:
drop index snoindex
◆◆數據查詢語句是sql的核心,是sql數據操縱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sql的查詢語句使用非常靈活,功能十分強大,它可以實現:
簡單查詢
連接查詢
嵌套查詢
◆◆sql的數據查詢語句
數據查詢語句的一般形式:
select <目標屬性> from <基本表名或視圖名>[where <條件表達式>]
[group by <屬性名1>[ having <條件表達式>]]
[order by <屬性名2>[<次序>]]
◆◆數據查詢語句的組成:
select子句
from子句
where子句
group by子句
order by子
select子句中的<目標屬性>可以是“*”或<選擇列表>。
“*”表示查詢結果是整個元組;
<選擇列表>是用逗號分隔的項(屬性名、常數或系統內部函數),當指定了<選擇列表>時,查詢結果將是由<選擇列表>所指定的列。
簡單查詢舉例句
〖例7〗在基本表s中查詢全體學生的詳細信息:
select * from s
該查詢語句等價于:
select 學號,姓名,年齡 ,性別,系別 from s
〖例8〗在基本表s中查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和電氣工程系學生的學號、姓名和年齡:
select 學號,姓名,年齡 from s
where 系別=‘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or 系名=‘電氣工程系’
該查詢語句等價于:
select 學號,姓名,年齡 from s
where 系別 in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電氣工程系’)
〖例9〗在基本表s中查詢年齡在18~20歲學生的姓名和性別:
select 姓名,性別 from s
where 年齡 >= 18 and 年齡 <= 20
該查詢語句等價于:
select 姓名,性別 from s
where 年齡 between 18 and 20
〖例10〗在基本表s中查詢所有男學生的學號、姓名和出生年份:
select 學號,姓名,2004-年齡 from s
where 性別 =‘男’
〖例11〗在基本表s中查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女學生的總數和平均年齡,可用以下查詢語句實現:
select count(*),avg(年齡)from s
where 系別=‘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and 性別=‘女’
〖例12〗在基本表sc中查詢有課程號為c001的課程成績學生的學號、和成績,查詢結果按成績降序排列:
select 學號,成績 from sc
where 課程號=‘c001’
order by desc
◆◆多表查詢舉例
多表查詢:查詢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基本表,又稱為連接查詢。
〖例13〗在基本表s、c和sc中查詢選修課程號為c001學生的學號和姓名。
select s.學號,姓名 from s,sc
where s.學號=sc.學號 and 課程號=‘c001’
〖例14〗在基本表s、c和sc中查詢選修課程名為“操作系統”學生的學號和姓名。
select s.學號,姓名 from s,c,sc
where s.學號=sc.學號 and c.課程號=sc.課程號
and 課程名=‘操作系統’
〖例15〗在基本表s、c和sc中查詢選修課程號為c001且成績為80分及80分以上學生的學號、姓名和成績。
select s.學號,姓名,成績 from s,sc
where s.學號=sc.學號 and sc.課程號=‘c001’ and 成績 >= 80
◆◆嵌套查詢舉例
嵌套查詢:在查詢語句where后面的條件表達式中出現另一個查詢,該查詢又稱為子查詢,sql允許多層嵌套。
〖例16〗在基本表s、c和sc中查詢選修課程號為c001學生的學號和姓名。
select 學號,姓名 from s
where s.學號 in
(select 學號 from sc where 課程號=‘c001’)
〖例17〗在基本表s、c和sc中查詢選修課程名為操作系統學生的學號和姓名:
select 學號,姓名 from s
where 學號 in
(select 學號 from sc where 課程號 in
(select 課程號from c where 課程名 =‘操作系統’))
◆◆sql的數據更新操作
數據插入
數據刪除
數據修改
數據插入語句
形式1:
insert into <基本表名>[(<屬性名1>[,<屬性名2>] ...)]
valuer(<常量1>[,<常量2>] ...)
形式2:
insert into <基本表名> [( <屬性名1>[,<屬性名2>] ...)]
<select語句>
◆◆sql的數據插入操作舉例
〖例18〗在學生基本表s中插入一名新學生的元組,其學號、姓名、年齡、性別和所在系別分別為20022503、周冰、22、男和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例19〗創建一個存放各個系學生平均年齡的基本表deptage(系別,平均年齡),然后把基本表s中每一個系學生的平均年齡存入基本表deptage。
(1)創建基本表deptage:
create table deptage
(系別 char(20)not null,平均年齡 smallint,
primary key(系別))
(2)將查詢結果存入基本表deptage:
insert into deptage(系別,平均年齡)
select 系別,avg(年齡)from s
group by 系別
insert into s valuer(‘20022503’,‘周冰’,22,‘男’,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
◆◆sql的數據刪除操作
delete from <基本表名>[where <條件表達式>]
注意:
該語句從指定的基本表中刪除滿足條件的那些元組,當沒有where子句時表示刪除該基本表中的全部元組,但該基本表的定義仍然保存在數據字典中。
刪除操作是刪除元組,而不是刪除元組中的某些屬性值。
刪除操作只能從一個基本表中刪除元組,執行刪除操作有可能產生破壞數據一致性的情況,若要從多個基本表中刪除元組,則需使用多個delete語句。
執行“delete from <基本表名>”操作將使指定的基本表為空表,使用時要格外慎重。
sql的數據刪除操作舉例
〖例20〗在學生基本表s中刪除學號為20022501學生的記錄:
delete from s where 學號=‘20022501’
◆◆sql的數據修改操作
數據修改語句:
update <基本表>
set <屬性名1>=<表達式1>[ ,<屬性名2>=<表達式2> , ...]
[where <條件表達式>]
含義:修改指定基本表中滿足條件表達式的元組中的指定屬性值,set子句中的表達式給出了修改后的值。
〖例21〗在學生基本表s中把學號為20022501學生的系別改為‘電氣工程系’:
update s
set 系別=‘電氣工程系’
where 學號=‘20022501’
〖例22〗在學生基本表s中把所有學生的年齡加1:
update s set 年齡=年齡+1
◆◆定義視圖
定義視圖語句的一般形式:
create view <視圖名> [(<屬性名1> [,<屬性名2>] ... )]
as <select 語句> [with check option]
定義視圖舉例
〖例6-23〗對于基本表s、c和sc創建一個視圖css,它給出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學生的基本情況
create view css
as select 學號,姓名,性別,年齡
from s where 系別=‘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視圖的查詢
〖例24〗設已創建一個視圖css,它給出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學生的基本情況。對視圖css查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年齡大于22歲學生的學號、姓名和年齡。
select 學號,姓名,年齡 from css where 年齡 > 22
本例轉換后的查詢為:
select 學號,姓名,年齡 from s
where 系別=‘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and 年齡 > 22
◆◆視圖的更新操作
〖例25〗設已創建一個視圖css,它給出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學生的基本情況。將視圖css中學號為20022602的學生的姓名修改為趙立
update css set 姓名=‘趙立’
where 學號 = ‘20022602’
該更新語句將被轉換為對基本表s的更新:
update s set 姓名=‘趙立’
where 系別=‘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and 學號= ‘20022602’
◆◆視圖的撤銷
〖例26〗撤銷已創建的視圖css:
drop view css
◆◆音頻傳送方式:模擬信號——采樣——量化——編碼——數字信號
視頻傳送方式:模擬信號——掃描——采樣——量化——編碼——數字信號
◆◆音頻的文件格式:
wav文件:又稱波形文件,microsoft公司的音頻文件格式。
voc文件:是creative公司波形音頻文件格式,聲霸卡常使用該格式。
rmi文件:midi是數字化樂器接口,是一種將電子樂器與計算機相連接的標準,rmi文件是microsoft公司的midi文件格式。
◆◆圖像的格式:
bmp格式:一種與設備無關的圖像文件。
gif格式:compu-serve公司為制訂彩色圖像傳輸協議所開發。
tiff格式:alaus和microsoft公司為掃描儀和桌面出版系統研制所開發。
pcx格式:zsoft公司研制開發的,主要與商業性pc-paint brush圖像軟件一起使用。
tga格式:truevision公司用于targe和vista圖像獲取電路板中的tips軟件。
mmp格式: 是anti-video公司以及清華大學在其設計制造的anti-video和th-video視頻信號采集板中采用的圖像文件格式。
◆◆多媒體數據庫的特點:
媒體多樣性
信息量大
管理復雜
◆◆數據通信系統:
通過通信信道,在各計算機之間進行數據與信息的收集、傳輸、交換或重新分布的一個過程。這里通信信道是指在各個系統之間或一個系統的各組成部分之間用來傳遞數據的信息路徑及其相聯系著的各類通信線路。
◆◆帶寬:
一個信道每秒鐘傳輸的比特數的能力。
◆◆串行和并行傳輸
串行數據傳輸:信息是以連續的比特流形式傳輸。
并行數據傳輸:比特通過分開的多個線路同時傳輸。
◆◆數據流動方向
單工通信:數據僅能以一個方向傳輸。
半雙工通信:數據以兩個方向流動,但是在某一時刻,只能是一個方向。
全雙工通信:數據同時能實現兩個方向的傳輸。
◆◆數據傳輸模式
異步傳輸模式:每次發送和接收一個字節的數據。
同步傳輸:每次發送多個字節或信息塊。
◆◆計算機網絡定義
計算機網絡是指各自具有自主功能而又通過各種通信手段相互連接起來以便進行信息交換、資源共享或協同工作的計算機組成的復合系統。
具有自主功能指的是這些計算機若離開了網絡也能獨立運行與工作。
◆◆計算機網絡組成,根據計算機網絡傳輸技術,可將網絡結構分為:
廣播式網絡:一根通信信道被網上所有計算機所共享。
點-點網絡:有許多一對計算機之間的連接組成。信息通過存儲-轉發技術進行傳輸。可分為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
◆◆tcp/ip(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協議)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簡寫,中文譯名為傳輸控制協議/因特網互聯協議,又叫網絡通訊協議,這個協議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協議、internet國際互聯網絡的基礎,簡單地說,就是由網絡層的ip協議和傳輸層的tcp協議組成的。
協議(protocol) 是為了能夠成功地傳輸數據,發送者和接收者必須遵循一套信息交換的通信規則
◆◆網絡協議
協議(protocol) 是為了能夠成功地傳輸數據,發送者和接收者必須遵循一套信息交換的通信規則。
◆◆tcp/ip協議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簡寫,中文譯名為傳輸控制協議/因特網互聯協議,又叫網絡通訊協議,這個協議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協議、internet國際互聯網絡的基礎,簡單地說,就是由網絡層的ip協議和傳輸層的tcp協議組成的。
◆◆常見網站域名后綴含義
.com:商用組織/公司網站
.cn:中國國家頂級域名網站
.org:非盈利組織網站
.net:網絡服務商網站
.info:信息網與信息服務
.gov:政府網站
.edu:教育網站
.cc:簡短的國際頂級域名網站
.int:國際組織網站
◆◆軟件工程定義:
軟件工程是研究和應用如何以系統性的、規范化的、可定量的過程化方法去開發和維護軟件,以及如何把經過時間考驗而證明正確的管理技術和當前能夠得到的最好的技術方法結合起來。
◆◆軟件開發方法
(1)模塊化方法
(2)結構化方法
(3)面向數據結構方法
(4)面向對象方法
(5)統一建模語言
◆◆“軟件”的定義:
軟件是程序以及開發、使用和維護程序所需的所有文檔,亦即“軟件=程序+文檔”。
◆◆“軟件生存周期”概念:
是一個從用戶需求開始,經過開發、交付使用,在使用中不斷地增補修訂,直至讓位于新的軟件的全過程,是指軟件產品從考慮其概念開始,到該軟件產品不再能使用為止的整個時期。一般包括:概念階段、需求階段、設計階段、實現階段、測試階段、安裝階段以及交付使用階段、運行階段和維護階段。
◆◆軟件開發模型
(1)瀑布模型
(2)
(2)漸增模型
(3)演化模型
(4)螺旋模型
(5)噴泉模型
(6)轉換模型
(7)智能模型
◆◆評價一種具體軟件開發方法的4個特征:
(1) 技術特征
(2) 使用特征
(3) 管理特征
(4) 經濟特征
◆◆軟件構件技術的優點:
提高開發速度。
降低開發成本。
增加應用軟件的靈活性。
降低軟件維護費用。
◆◆常用的防御技術有防火墻技術、身份鑒別、訪問權限控制、審計跟蹤等。
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 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是一個個人學習交流的平臺,網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并不用于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盡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