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探討Underscore.js的兩個函數方法 _.throttle 和 _.debounce 的原理、效果和用途。
通常的函數(或方法)調用過程分為三個部分:請求、執行和響應。(文中“請求”與“調用”同義,“響應”與“返回”同義,為了更好的表述,刻意采用請求和響應的說法。)
某些場景下,比如響應鼠標移動或者窗口大小調整的事件,觸發頻率比較高。若稍處理函數微復雜,需要較多的運算執行時間,響應速度跟不上觸發頻率,往往會出現延遲,導致假死或者卡頓感。
在運算資源不夠的時候,直觀的解決辦法就是升級硬件,誠然通過購買更好的硬件可以解決部分問題,但是也需要為此付出高額的成本。特別是客戶端和服務器模式,要求客戶端統一升級硬件基本不可能。
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處理函數無法即時響應高頻調用。退而求其次,只響應部分請求是否可行呢?某些場景下的密集性請求,具備很強的同質和連續性。比如說,鼠標移動的軌跡參數。響應越及時效果越平滑,但是如果響應速度跟不上時,反而會出現卡頓感,如果適當的丟棄一些請求效果更流暢。
throttle 和 debounce 是解決請求和響應速度不匹配問題的兩個方案。二者的差異在于選擇不同的策略。
想象每天上班大廈底下的電梯。把電梯完成一次運送,類比為一次函數的執行和響應。假設電梯有兩種運行策略 throttle 和 debounce ,超時設定為15秒,不考慮容量限制。
throttle 策略的電梯。保證如果電梯個人進來后,15秒后準時運送一次,不等待。如果沒有人,則待機。
debounce 策略的電梯。如果電梯里有人進來,等待15秒。如果又人進來,15秒等待重新計時,直到15秒超時,開始運送。
_.throttle 使用示例
function log( event ) { console.log( $(window).scrollTop(), event.timeStamp );
}; // 控制臺記錄窗口滾動事件,觸發頻率比你想象的要快 $(window).scroll( log ); // 控制臺記錄窗口滾動事件,每250ms多觸發一次 $(window).scroll( _.throttle( log, 250 ) );
_.debounce 使用示例
function ajax_lookup( event ) { // 對輸入的內容$(this).val()執行 Ajax 查詢 }; // 字符輸入的頻率比你預想的要快,Ajax 請求來不及回復。 $('input:text').keyup( ajax_lookup ); // 當用戶停頓250毫秒以后才開始查找 $('input:text').keyup( _.debounce( ajax_lookup, 250 ) );
讓我們來讀讀源碼,探其究?;陂_發版本(1.7.0)的源碼,加上了一些注釋以幫助理解。
_.throttle方法源碼
/**
* 頻率控制 返回函數連續調用時,func 執行頻率限定為 次 / wait
*
* @param {function} func 傳入函數
* @param {number} wait 表示時間窗口的間隔
* @param {object} options 如果想忽略開始邊界上的調用,傳入{leading: false}。
* 如果想忽略結尾邊界上的調用,傳入{trailing: false}
* @return {function} 返回客戶調用函數
*/ _.throttle = function(func, wait, options) { var context, args, result; var timeout = null; // 上次執行時間點 var previous = 0; if (!options) options = {}; // 延遲執行函數 var later = function() { // 若設定了開始邊界不執行選項,上次執行時間始終為0 previous = options.leading === false ? 0 : _.now();
timeout = null;
result = func.apply(context, args); if (!timeout) context = args = null;
}; return function() { var now = _.now(); // 首次執行時,如果設定了開始邊界不執行選項,將上次執行時間設定為當前時間。 if (!previous && options.leading === false) previous = now; // 延遲執行時間間隔 var remaining = wait - (now - previous);
context = this;
args = arguments; // 延遲時間間隔remaining小于等于0,表示上次執行至此所間隔時間已經超過一個時間窗口 // remaining大于時間窗口wait,表示客戶端系統時間被調整過 if (remaining <= 0 || remaining > wait) {
clearTimeout(timeout);
timeout = null;
previous = now;
result = func.apply(context, args); if (!timeout) context = args = null; //如果延遲執行不存在,且沒有設定結尾邊界不執行選項 } else if (!timeout && options.trailing !== false) {
timeout = setTimeout(later, remaining);
} return result;
};
};
_.debounce方法源碼
/**
* 空閑控制 返回函數連續調用時,空閑時間必須大于或等于 wait,func 才會執行
*
* @param {function} func 傳入函數
* @param {number} wait 表示時間窗口的間隔
* @param {boolean} immediate 設置為ture時,調用觸發于開始邊界而不是結束邊界
* @return {function} 返回客戶調用函數
*/ _.debounce = function(func, wait, immediate) { var timeout, args, context, timestamp, result; var later = function() { // 據上一次觸發時間間隔 var last = _.now() - timestamp; // 上次被包裝函數被調用時間間隔last小于設定時間間隔wait if (last < wait && last > 0) {
timeout = setTimeout(later, wait - last);
} else {
timeout = null; // 如果設定為immediate===true,因為開始邊界已經調用過了此處無需調用 if (!immediate) {
result = func.apply(context, args); if (!timeout) context = args = null;
}
}
}; return function() {
context = this;
args = arguments;
timestamp = _.now(); var callNow = immediate && !timeout; // 如果延時不存在,重新設定延時 if (!timeout) timeout = setTimeout(later, wait); if (callNow) {
result = func.apply(context, args);
context = args = null;
} return result;
};
};
示例中每一行都以30ms的速度繪制時間軸,行Mousemove Events是參考基準,以50ms每次的響應頻率,在時間軸上輸出循環可見ASCII碼字符。
當鼠標進入左側方型區域(mouseenter 事件)所有行開始繪制時間軸, 鼠標晃動(mousemove 事件)會在時間軸上繪制字符塊,每個字符塊表示事件被觸發一次。為了展現延遲觸發效果,相鄰字符塊的演示和文字是不同的。
頂部的兩個按鈕每100毫秒觸發1次和每200毫秒觸發2次演示以固定頻率勻速觸發事件的效果。
只要牽涉到連續事件或頻率控制相關的應用都可以考慮到這兩個函數,比如:
前兩者 debounce 和 throttle 都可以按需使用;后兩者肯定是用 throttle 了。如果不做過濾處理,每秒種甚至會觸發數十次相應的事件。尤其是 mousemove 事件,每移動一像素都可能觸發一次事件。如果是在一個畫布上做一個鼠標相關的應用,過濾事件處理是必須的,否則肯定會造成糟糕的體驗。
![]()
Vangie Du
將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拼命努力的自己!
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 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是一個個人學習交流的平臺,網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并不用于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盡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