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軟件的三個要素:程序(實行特定功能的代碼)文檔(支持代碼運行)數據(支持程序運行一切有關)
2.軟件的產品質量指的是1)質量是指實體特性的綜合,表示實體滿足明確的或隱含要求的能力。
3.軟件測試的目的:1)驗證軟件是否滿足軟件開發合同或者項目開發計劃,系統/子系統設計文檔,軟件需求規格說明,軟件產品說明等規定的軟件質量要求2)通過測試,發現軟件缺陷3)為軟件產品的質量測量和評價提供依據
4.軟件測試的標準4個過程,以及對應的解釋1)測試策劃:只要是進行測試的需求分析和測試計劃的編寫2)測試設計:依據測試需求,分析并選用,已由的測試用例或者設計新的測試用例,在進入下一個階段工作之前,應該通過,測試就緒評審3)測試執行,執行測試用例,獲取測試結果分析并判定設計結果4)測試總結:整理和分析測試數據,評價測試效果和被測軟件項,描述測試狀態后完成軟件測試報告并通過測試評審
5.測試用例設計的基本原則,1)基于測試需求的原則2)基于測試方法的原則3)兼顧測試充分性和效率的原則4)執行用例的可再現性原則
6.什么是等價類劃分法?
定義:等價類劃分是在分析需求規格說明基礎上,把程序的輸入域劃分成若干個部分,然后再每部分中選取代表性數據形成測試用例
步驟:a)劃分有效等價類,對規格說明是有意義合理的輸入數據所構成的集合
b)劃分無效等價類,對規格說明是無意義不合理的輸入數據所構成的集合
c)為每一個等價類定義一個的編號
d)為每一個等價類設計一組測試用例確保覆蓋相應的等價類
6.什么是邊界值分析法?
定義:邊界值分析法是針對邊界值進行測試的使用等于大于或者小于邊界值的數據對程序進行測試的方法就是邊界值分析法。
步驟:a)通過分析規格說明找出所有可能的邊界條件
b)對每一個邊界條件給出滿足和不滿足的輸入數據
c)設計相應的測試用例
對于滿足邊界值的輸入可以發現計算差錯,對不滿足的輸入可以發現域差錯
7.軟件的內部質量,可以從哪六大特性進行解釋?
六大特性:
功能性:當軟件在指定條件下使用時,軟件產品提供滿足明確的和隱含的能力,包括適合性,準確性,互操作性,安全保密性,依從性
可靠性:在指定條件下使用時軟件產品維持規定的性能級別的能力;包括,成熟性,容錯性,易恢復性,依從性
易用性:在指定條件下使用軟件產品被理解被學習使用和吸引用戶的能力包括易學性易操作性吸引性依從性
效率性:在規定條件下軟件產品執行其功能時使用合適數量和類別資源的能力;包括資源利用性和效率依從性、
維護性:軟件產品可以被修改的能力可能包括糾正改進軟件對環境需求和功能規格說明變化的適應包括,易分析性,易改變性,穩定性,易測試性,依從性
可移植性:軟件產品從一種環境遷移到另外一種環境的能力,包括,適應性,易安裝性,共存性,易替換性,可移植性的依從性。
8.軟件按照生命周期可以分為哪些測試?單元測試,集成測試,配置項測試(也叫作軟件合格性測試或確認測試),系統測試,驗收測試。
回歸測試可以分布在上述每個測試類別中,貫穿整個軟件生命周期,所以單獨分類描述,
9.每一個階段測試基于的文檔是什么?單元測試:軟件設計文檔。集成測試:軟件結構設計文檔。配置項測試:需求規格說明書(接口需求規格說明)。系統測試:用戶需求(研制合同或系統需求)。驗收測試:軟件研制合同(用戶需求或系統需求)
10.軟件的準入和準出條件分別有哪些?
準入條件:1)具有測試合同(或者項目計劃)
2)具有軟件測試所需各種文檔
3)所提交的被測軟件受控
4)軟件源代碼正確通過匯編或者編譯
準出條件:結束軟件測試工作一般應該達到下面的要求
1)已按要求完成了合同(或項目計劃)所規定的軟件測試任務
2)實際測試過程遵循了原定的軟件測試計劃和軟件測試說明
3)客觀詳細地記錄了軟件測試過程和軟件測試中發現的所有問題
4)軟件測試文檔齊全符合規范
5)軟件測試的全過程自始至終在控制下進行
6)軟件測試中的問題或異常有合理的解釋或正確有效的處理、
7)軟件測試工作通過了測試評審
8)全部測試軟件,被測軟件,測試支持軟件,和評審結果已經納入配置管理
11.什么是靜態測試什么是動態測試?
1)靜態測試:又稱為靜態分析結束,其基本特征是不執行被測軟件,根據檢查列表,對需求分析說明書,軟件設計說明書,源程序做結構檢查,流程圖分析等找出軟件錯誤,靜態測試一般采用人工分析(針對文檔),也可以用靜態分析測試工具來進行(代碼掃描)
2)動態測試:其基本特征是執行被測試程序。通過執行結果,分析軟件可能出現的錯誤,一般由人工設計程序測試用例,也可以由測試工具做檢查和分析。
12.回歸測試的目的是什么?
1)測試軟件變更之后,變更部分的正確性針對變更需求的復合型
2)測試軟件變更之后軟件原有的正確的功能性能和其他規定的要求的不損害性。
13.什么是黑盒測試,什么是白盒測試?
1)黑盒測試:又稱為功能測試,數據驅動測試,或者基于規格說明的測試,這種測試不必要了解對象的內部邏輯結構,而是根據需求說明書中的功能來設計測試用例
2)白盒測試:又稱,結構測試。邏輯測試或者基于程序的測試,這種測試應了解軟件程序的內部構造,并且根據內部構造來設計測試用例。
一般單元測試采用白盒測試,配置項或系統采用黑盒測試。
14.軟件調試和測試的區別?
調試:定位錯誤所在位置,并修改這些錯誤
測試:發現軟件中的缺陷,提高軟件質量
15.軟件測試的4項基本準備活動。
1)軟件環境的準備(干凈純凈的操作系統)
2)軟件的安卓不熟(服務器操作Linux操作數據庫,jeeweb環境,tomcat.net環境IIS)
3)測試數據的準備
4)業務操作流程。
16.什么是基線?已經正式通過審核批準的軟件階段性產品,是一個階段性的開發版本,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階段性版本,此版本,可以作為下一步開發的基礎。
17.持續的集成測試
1)對每一個即將成為極限的版本灰盒測試,
2)今早和不斷的進行軟件測試
18.冒煙測試:段時間內針對某個模塊【剛新增的模塊或者剛剛修改完的模塊】開展某個專項測試(功能測試),
19.回歸測試:長時間,針對某個指定的版本【剛新增的模塊以及與他相關的其他模塊,進行專項的測試活動】
一:功能測試基本理論
1.測試需求:測試的規格說明書,主要作用是定義待測試的模塊和功能模塊的測試要點
2.測試計劃:測試過程中的綱領性文件,對測試活動中的測試環境,測試方法,測試時間人員安排。
3.測試用例:是測試需求的細化,是一群元素的集合,主要包含,用例編號,操作步驟/測試數據,預期結果,實際結果,判定,覆蓋需求。
4.缺陷報告:將軟件的實際情況和測試用例的預期結果相比較,記錄問題報告單。
5.測試的基本過程:四個過程,測試策劃,測試設計,測試執行,測試總結
6.測試所需要的文檔:測試需求,測試計劃,測試用例,缺陷報告,測試報告(可能編寫)
7.軟件測試的定義:官方定義:是在規定的條件下,對軟件程序進行操作,以發現其中的錯誤為目的,對軟件質量進行評估,從而提高軟件質量。老師給的測試定義:是在未知軟件,程序模塊,某個版本是否有錯誤的情況下,從客戶的角度出發,依據需求規格說明書等文檔,選擇科學的方法,設計出正確的業務操作流程,盡可能多的模擬用戶對軟件的各種操作,盡可能多的發現軟件中的缺陷,并且將缺陷記錄報告,提交給相關開發人員修復,終達到提高軟件質量的目的。
8.測試跟調試的區別:測試,發現軟件找那個的缺陷,提高軟件質量;調試,定位程序中間已經發現的錯誤所在位置,并修改這些錯誤。
9.軟件測試工作開展之前有思想基本準備活動:測試環境的準備(保證干凈,純凈的一個測試環境);完成軟件的安裝和部署;準備測試數據;業務操作流程的熟悉。
10.什么叫做基線:已經正式通過審核批準的軟件階段性產品,是一個階段性的開發版本,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階段性版本,此基線版本,可以作為下一步開發的基礎,
11.什么叫持續集成測試:對每一個即將成為基線的版本都要進行灰盒測試,盡早和不斷的進行軟件測試
12.敏捷測試:只有項目組和開發的過程,采用敏捷開發,什么時候采用敏捷測試?開發人員編寫的需求規格說明書的階段,采用敏捷測試,從客戶的溝通中獲得文字客戶的需求,第二基于需求開發靜態頁面原型,改動成本小,容易,直觀體現需求,第三測試人員在這個階段,對開發需求進行需求評審。
13.什么是冒煙測試:短時間內針對指定的剛剛新增的或者剛剛修改完Bug的模塊,進行某個專項測試
14.什么是回歸測試:長時間,針對某個指定的模塊,剛剛修改完bug的模塊,以及與之相關的模塊是否公用一張數據庫表,進行專項的測試活動。
15.對于輸入框填寫需求時,要注意那些收集需求方式?類型長度和范圍特殊于要對,對于按鈕,要特別注意當前模塊的變化,以及相關性
16.對于測試前提:是程序版本編號,第二是程序文檔,如果沒有程序文檔,可以盡量使用,已有文檔,用戶手冊,還有跟客戶或者開發進行有效的溝通,或者根據常識,或者同類型軟件,界面提示信息,第三,是測試數據的準備和還原
17.瀏覽器的兼容性分為哪二個部分:首先在不同的瀏覽器中,頁面內容的顯示兼容,針對質量特性的易吸引特性展示專項針對非功能特性,測試需求和測試用例的編寫,其次是在不用的瀏覽器中,頁面功能操作的兼容,針對質量特性適合性易操作容錯性,測試需求和測試用例的編寫。
18.軟件測試按照技術劃分:1)黑盒;黑盒測試,又稱功能測試,或者數據驅動測試或給予規格說明書的測試,這種測試,不必了解程序的內部情況代碼,而是依靠需求規格說明書中的功能來設計測試用例2)白盒;白盒測試,是一種基于代碼的測試,是一種測試用例的設計方法,已知軟件內部工作過程,通過測試證明內部操作是否符合設計規格要求,他通過檢查軟件內部的邏輯結構,對軟件中的邏輯路徑進行覆蓋測試,在程序不同的地方設立檢查點,檢查程序運行狀態是否一致。3)灰盒;敏捷的思想,持續集成,多次迭代,比如白盒的靜態掃描,和黑盒的動態用例設計
19.軟件測試按照階段劃分: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系統測試,確認測試(軟件合格性測試和配置項測試);系統測試,驗收測試。
20.軟件測試按照方法劃分:靜態測試,動態測試
21.軟件測試按照特性劃分:GUI界面測試(易用性),兼容測試,幫助文檔測試,性能方面,負載測試,壓力測試。
22.軟件測試的模型(指導測試實施工作流程)
23.軟件測試模型v模型:細化測試活動,測試一階段
24.軟件測試模型w模型:細化測試活動,測試工作前面,盡早測試
25.軟件測試模型螺旋模型:細化測試活動,測試工作前移,盡早測試,每一個模塊開發都是一個迭代的過程,客戶評估,強調用戶的參與溝通
26.軟件測試模型H模型:弱化文檔,靈活,每一個模塊開發測試靈活,測試準備(不分先后),測試執行,達到測試就緒點,用例執行時,可以修改。測試計劃在軟件測試活動開展,也可以修改
27.黑盒測試需求收集和用例編寫需要關注那些地方?“輸入”
防止輸入非法數據;從需求的收集和用例的設計;長度或范圍類型和特殊要求“點擊”業務功能的實現;從需求收集和用例設計【預期結果】;當前模塊相關性。
28.黑盒測試:功能模塊增刪改查
“添加模塊”表單的內容,輸入元素的value固定(默認)valu隨機(長度類型要求)點擊元素,當前模塊相關性
“修改模塊”先查詢后更改(添加要求)2個步驟
“刪除模塊”選擇數據和點擊刪除,1)是否有刪除提示2)刪除參考6個用例
“查詢模塊”1)是否能夠根據查詢條件準確的找到待查詢的內容2)長度少不關注3)類型非數字,數字,時間(bug)4)特殊要求特殊字符,5)正交法用例個數固定
29.什么是好的測試用例?首先編寫依據基于需求基于方法兼顧效率體現再現性,然后,此用例能夠幫助發現新的bug
30.測試過程管理工具相比與硬盤保護有什么優點?web頁面表單填寫數據庫保存,方便進行內容保存收集,統計,資源共享,此類管理工具很多,QC/TD(名氣大),bugfreee,禪道,或者企業自己開發。
31.Bug的分類有哪些,
1)By design設計本如此
2)Duplicat重復提交的Bug
3)Not Repro無法重現的bug稱為三種無效Bug.
a)Externa,因為外部因素導致的問題(瀏覽器操作系統,第三方)
b)Fixed問題已修改
c)Postponed,延遲處理后續版本
d)won’t fix是個Bug太過于細小不值得修改。稱為四種有效bug
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 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是一個個人學習交流的平臺,網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并不用于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盡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