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曾在其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研究報告《設備民主》中指出:未來幾年中,當相互連接的物聯網設備數量從幾十上百億逐步增長到成千上萬億級別的時候,物聯網的發展將遇到連接成本、網絡信任,以及基于互聯設備之上被割裂的商業模式等一系列挑戰,這些挑戰將阻礙物聯網的創新發展。
同時報告也指出,用區塊鏈的思想和技術作為一個整體框架處理物聯網設備之間的交易以及協調各設備相互之間的運作,將可以形成一個民主化的“去中心化自治網絡”。
自從這份報告發布以來,區塊鏈和物聯網技術之間相互結合的創新持續不斷地發展。期間,IBM提出了ADEPT概念,例如Filament、Skuchain、Ledger這樣的初創企業也在嘗試使用去中心化的分布賬本來連接工業設備和將供應鏈數字化。
去年6月,主研區塊鏈技術和物聯網的組織IOTA 基金會開發了一種機器與機器之間進行交易的新框架,并且發布了加密貨幣網絡 Tangle。 IOTA是為物聯網(IoT)而設計的一種革命性的新型交易結算和數據轉移層,IOTA是平臺本身的名稱,Tangle(纏繞)是分類帳結構的名稱,IOTA與Tangle的關系就像比特幣或以太坊與區塊鏈的關系。
本文將講述Tangle的誕生,創新以及Tangle和區塊鏈的區別。
2015年,IOTA基金會啟動了一個名為Jinn的硬件開發項目,計劃開發一款用于邊緣和霧計算環境的微處理器,賦予設備之間能夠在本地處理數據的能力,實現設備之間交易的機器經濟,但當時的去中心化區塊鏈解決方案面臨一些問題:
公共區塊鏈上的交易數量有限導致了可伸縮問題,且交易費也在一直增加,使得小型交易的成本太高??偟膩碚f,區塊鏈還沒有準備好用于企業用例的生產。
基于此,IOTA團隊開始自己動手做,從而誕生了后來的Tangle。
tangle解決了這兩方面的問題:
降低成本。區塊鏈中的驗證人需要運行他們昂貴的耗電設備,在必須驗證之前,只有一定數量的交易適合每個區塊,這意味著驗證者選擇包含費用高的交易,例如微交易在區塊鏈中是不可能的。然而,在Tangle中,由于不存在區塊,因此沒有區塊大小的限制,并且網絡固有驗證,你不用給任何人報酬,這意味著你可以執行微交易甚至納米交易。如果你發送0.1分給某人,他們就會收到0.1分。
增加擴展性。因為僅有有限數量的交易可以立即進入區塊,終以區塊的阻塞而結束。如果區塊規模允許,你可以得到許多驗證交易。所以如果有很多用戶立即使用它,終會出現需要數小時才能清除交易的擁堵網絡。在比特幣中,每秒交易量為7個,與集中支付處理器相比,每秒鐘絕對沒有7個交易量。在Tangle中沒有任何區塊,你可以在任何時候想進入網絡時添加一個交易,并且網絡中的其他用戶會驗證它。沒有擁堵的網絡,因此在拓展性原則上,Tangle是不受限制的,用戶越多,驗證者越多。
IOTA Tangle不是區塊鏈結構(既沒有區塊也沒有鏈),但仍然是分布式數據庫和P2P網絡,它依賴于一個共識機制。
數據結構不同。 Tangle(纏結)基于定向非循環圖的(DAG),而不是一種連續的鏈式架構,定期添加區塊。通過DAG,IOTA能夠實現較高的交易吞吐量(通過平行驗證),并且不收取交易手續費。隨著Tangle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參與者都將發起交易,整個系統也會變得越來越安全和快速,確認時間會縮短,交易也完成的越來越快。
但目前Tangle網絡中并沒有那么多節點,IOTA開發了一個控制器,是一個簡單的協調器,有助于確認交易。Tangle背后的主要假設是,它是一個足夠大的網絡,以確保安全,但目前還處在引導階段。
共識機制創新。區塊鏈共識是通過一個非常嚴格的機制完成的,區塊鏈中添加下一個區塊需要多方進行競爭,并獲取區塊獎勵或交易手續費。正因如此,共識和交易分成是分離開的,并且由網絡的一小部分人來完成,通常會設置較高門檻(就像比特幣一樣),這樣會導致進一步的中心化。
在IOTA系統中,共識機制不再采用網絡中的一個子集(如礦工)去專門負責維護共識,而是全網所有的參與者(比如需要交易的設備)都進行網絡交易的驗證工作。IOTA中共識機制與交易過程是一體的:它是其內生的組成部分,可以使IOTA在沒有任何交易費用的情況下進行擴展。
通常,在區塊鏈系統中,因為需要向礦工支付報酬,因此形成了交易費,但在Tangle系統中,網絡中的每個有效節點都可以有效地對交易進行驗證,因此沒有人付交易費。在某種程度上,補償不是基于系統的運作方式,而是基于基金會對全網使用的推動。與此同時,Tangle開發人員的報酬是由基金會提供的。
目前IOTA可以很好的做兩件事:交易結算(尤其是微支付)和數據完整性。通過這兩個功能衍生出的大部分用例都是很有意義的,而且大多數情況下只能通過IOTA來實現。
IOTA為物聯網設計,支持分區容忍,這意味著它不需要一個普遍存在的網絡協議,可以擁有集群、網狀網絡。因此將來能夠有使用4G的設備或是使用Sigfox的設備加入。
Tangle的個案例集中在傳感器的數據市場,已經有多家大型企業參與其中。IOTA對此的想法是:任何傳感器都能夠在市場上銷售它的數據。由于物聯網是基于微支付的,IOTA希望展示這種微支付和機器經濟環境中的商業模式: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支付很少的錢購買傳感器的數據。
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 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是一個個人學習交流的平臺,網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并不用于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盡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