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 年 1 月 9 日,iPhone 發布會召開;6 月 29 日,iPhone 正式上市。4 個月后,Google 與眾多手機廠商結盟,成立了 OHA 聯盟,以開放的 Android 對抗 iPhone。
在 2 個陣營的互搏中,移動互聯網拉開了為期 10 年的瘋狂增長。
10 年后的今天,移動互聯網已經從增長期過渡到平穩期,我們的生活被極大地改變。然而,有些顯而易見的不合理又一直存在:
2017 年 1 月 9 日,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帶著觸手可及的夢想,帶著向 iPhone 發布的致敬。
上圖為微信小程序發布時張小龍發的朋友圈。配圖文字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革命性的產品出現。人一生能參與一件革命性產品就夠幸運。今天蘋果要重新發明手機。”
沒錯,張小龍希望微信小程序的發布,如同 iPhone 是移動互聯網上半場的標記一樣,成為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的里程碑事件——重新發明 App。
微信如蘋果一樣,體驗良好卻封閉,開發者需要使用微信的工具按照微信的語法來編寫小程序,只能單獨為微信使用。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2017 年 3 月 20 日,HTML5 中國產業聯盟召開了即點即用應用發布會,7 家手機廠商上臺助陣。這家掛靠在工信部下的聯盟組織,基于一套開放標準 HTML5+,提供能達到原生功能體驗又能即點即用的應用平臺:流應用。并參考 OHA 聯盟聯合了各家手機廠商。
相似的不止于此。
一個新事物的出現,輿論總是兩極分化。
十年前:
十年后:
誠然新事物總是不成熟的,但即點即用的趨勢卻不可阻擋。
WHY?
參加 HTML5 聯盟發布會的 7 家手機廠商是華為、VIVO、金立、魅族、酷派、樂視、ivvi,另有未上臺但早已支持聯盟規范的 360 手機助手。
而沒有上臺的小米并非不看好此事,相反,他們組建了龐大的項目組,在研發自己的即點即用應用平臺。
大家為什么都要做這事,是感受到微信小程序的威脅嗎?
不,相對于微信的威脅,大家看到的更多是機會。
首先澄清一個概念,不管是微信小程序、HTML5 聯盟的流應用,還是小米的新應用,都和基于 Web 的輕應用、PWA 不同,前者都是即能達到原生體驗,但又能即點即用的客戶端應用,我們稱這個行業為即點即用應用,請不要和 Web 應用混淆。HTML5 聯盟的即點即用應用叫流應用,基于的規范是 HTML5+。HTML5+和流應用的關系就像 HTML5 和 Web App 的關系,一個是開發標準,一個是產品形態。
澄清完概念,然后我們繼續說眾多手機廠商看到的機會是什么。
目前的應用商店,應用激活率不足 40%,也就是 100 個下載里,只有 40 個完成了下載、安裝、權限確認、激活啟動這一系列操作,剩下 60 個人在這個過程中丟失了。
在移動互聯網用戶總體量趨于飽和時,研究如何把折損掉的 60 人拉回來,成為產業的新增長點。
即點即用應用,把下載和激活的折損抹平,為開發商新增一倍多的激活用戶。每天激活用戶翻翻,這對開發者而言多么夢寐以求。
這同時也大幅降低了投放時的 CPA 成本(單位用戶激活成本),過去一個下載 CPD(單位用戶下載成本)通常是 5 元,被應用商店收取,但因為激活率不足 50%,開發者的 CPA 激活成本就到了 10 元,中間的 5 元應用商店沒有賺到,但開發商卻承擔了損失,每月在市場上產生億元級的浪費(中國全體 Android 應用商店的軟件部分月收入量級在 10 億左右,有 5 億因為技術折損浪費了)。
現在 CPA 成本終于可以降到 5 元了。而激活用戶成本降低一倍,這個質變引發的效應更大。
這幾年移動互聯網流量成本越來越貴,CPA 成本經常十幾元。這么貴的獲客成本,大部分開發商賺不回來,他們就不再投放,只有部分商業模式非常好的開發商仍在堅持買流量。
這陷入了惡性循環,盈利能力強的個別 App 獲得了更多流量,加劇了壟斷,其他精彩但盈利能力沒那么強的 App 無法競爭到流量,逐漸衰落。接著獲得流量的 App 通過開放平臺變身超級 App,把爭不到流量的小開發者納入到自己的二級生態下面。
慢慢的,用戶手機里只有十來個超級 App,而應用商店也猛然發現,自己的付費金主越來越集中。
這種惡性循環,對產業、對用戶、對廣大開發者、對發行渠道,全部是不利的!
但是假如 CPA 成本下降一倍,只有幾元,那其實很多開發者是賺得回來的,他們就愿意投放以獲取更多流量。把這些開發者的錢掙到,并且避免他們依附于超級 App 的二級生態,正是控制一級生態的手機廠商們的訴求。
回顧 Google 成為賺錢機器的歷史,它推出搜索關鍵字競價商業模式時,非常大的貢獻是讓廣大中小企業主也投得起廣告了。Google 并沒有去掙 4A 公司服務的金主廣告主的錢。但通過降低投放成本、打開了更龐大的中小網站投放市場,Google 反而變成了印鈔機。
再看微信小程序的邏輯,今日頭條是流量投放市場的大金主,但微信在意掙今日頭條小程序的投放費用嗎?不,微信在意的是廣大中小開發商和商家。讓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聲音,這是公眾號和小程序的共同使命,同時也是更值得做的印鈔生意。
并且,微信擁有比 Google 更先進的模式,Google 只是一個流量橋,用戶過了 Google 橋,在目標網站里繼續操作與 Google 無關。但微信小程序生態里,微信并非一個橋,而是一個門,用戶進了微信門,里面的賬戶、支付、內容搜索、行為數據全部是閉環在微信生態下的。
而微信小程序對于手機廠商而言,看到的不僅是影響應用商店收入的威脅,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即點即用的應用在技術上是成熟的,可以達到原生體驗。當這個新技術拐點到來時,自然就有眾多人去利用它解決產業的問題和滿足自身的訴求。
整個即點即用應用的發展,圍繞的是一個移動互聯網產業再升級的主題:降低流通成本、增加流動性、解決寡頭壟斷、保持百花齊放的活力。
當風險資本都以為移動互聯網就這樣了,開始追逐下一波人工智能風潮時,其實移動互聯網正在革命。
在這個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騰訊又搶先拿到了船票。
但是微信也有微信的難處。
移動行業的設備廠商,和 PC 時代不同了。早些年 PC 設備廠商沒有軟件和互聯網思維,只是賣硬件,其實是給微軟打工了。
但現在的手機廠商也明白了入口的含義,作為移動互聯網的一級入口,手機廠商在不停強化他們的互聯網服務,尤其是以安全為名在扶持自己的分發業務。
并且手機上有很多基礎權限掌握在 ROM 廠商手里,桌面快捷方式、定位、攝像頭、相冊、麥克風…很多權限對應用生態發展至關重要。
想象下,假使微信沒有定位權限,那么美團外賣小程序必然無法商用;微信沒有桌面快捷方式權限,就無法把小程序圖標放到手機桌面上方便用戶二次使用。
巧的是微信這些年的發展,正好通過各種用戶場景成功的拿到了這些權限,再加上無可匹敵的 8 億月活用戶,具備了發展二級應用生態的基礎條件。(順便解釋下支付寶、百度為什么做不了小程序,因為他們自己都沒有基礎權限,更無法給二級生態的開發者賦能。)
但是手機廠商仍然不好對付,尤其是 Apple。
為了避免在生態早期就陷入和手機廠商的激烈競爭,微信選擇了利用線下流量藍海和既有公眾號導流這 2 種方式起步小程序生態的策略。這是很聰明的做法。如果過早和手機廠商的應用商店 PK,小程序生態很可能發展不起來,早早被手機廠商封殺。但隨著小程序內容的不斷豐富,線上的殺手锏流量入口:朋友圈和需求搜索會陸續打開。
通過需求搜索受理和社交推薦,微信將重構移動互聯網中用戶和開發者的對接方式,尤其給中小開發者和企業主賦能,提供技術平臺、流量、賬戶、支付、廣告、數據分析等全閉環服務,在幫助中小開發者和企業主掙錢的過程中自己收稅。
而手機廠商,雖握有入口和權限利器,但如果每家都學習微信那樣搞一套自己的標準讓開發者開發,那也是沒有開發者會去響應的。所以就有了開頭的 HTML5 聯盟發布會,大家聚合在一個聯盟中,共同推一套開放技術標準,增強對開發者的影響力。
由于 Google 的缺席和微信的強勢,我們有幸看到了有中國特色的移動互聯網,手機廠商和微信將上演后 App 時代的大戰,爭奪開發者、重構流量模型。
然而輸家并不是這些參戰方,而是原生 App。
當然這不意味著原生 App 的消失,只是地位要下降了。
PC 上 Web 的興起也并沒有讓 windows 客戶端應用消失,有些應用比如 Office、QQ,還得是客戶端。手機上也一樣,有些 App 還是裝個原生客戶端更好,比如 QQ、地圖、安全衛士等,但為數更多的資訊、視聽、電商、O2O、旅行、理財、教育…都不再是原生開發適合的場景。
一聽輸家是原生 App,廣大原生開發程序員又該敏感了。
程序員苦命的就是新技術總在變,總要學,Symbian、Java、Objective-C、Swift…你唱罷來我登場,好像可靠的語言真的還是 JavaScript。看來以 JS 為主業,輔修其他編程語言是前端生存王道:)
其實即點即用應用并不難學,不管是哪家的即點即用應用,JS 都是核心。
微信小程序的特點大家都了解了,小米的新應用還未正式發布,暫無詳情可提供。HTML5 聯盟的流應用和微信小程序的對比給大家普及下。
微信小程序發展到目前,大的 2 個問題是:
HTML5 聯盟的流應用自然要吸取小程序的教訓,解決這 2 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看下微信小程序為什么有這 2 個問題。
問題 1. 小程序之所以是出現大量閹割版、無人運營。原因有如下 5 點:
問題 2. 小程序的獲取方式、二次使用方式之所以逆用戶習慣,原因如下:
那么 HTML5 聯盟的流應用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繼承用戶現有主流習慣,在應用商店獲取應用,但“下載”按鈕變成“秒開”,秒開后同時在桌面創建圖標,方便用戶二次使用。
上個視頻更直觀:
http://v.qq.com/boke/gplay/c17d8789e7dd8a208cd6e6189ae90664_nst000001qufah3_i0171dyo7cf.html
當然流應用的入口并非只有應用商店,在瀏覽器、應用清理替換、推送、應用內廣告、負 1 屏等很多流量入口,都可以激活流應用。
開放:HTML5 聯盟是工信部下屬機構,HTML5+ 是開放標準,基于 HTML5 擴展強化,任何發行渠道都可以支持該標準。開發者按 HTML5+ 標準開發的應用,可以在所有支持標準的渠道處發行。開放生態不存在政策風險。
此外,HTML5 中國產業聯盟正在推動手機廠商集體升級 WebView 至 Google 的新版,包括老的 Android 5 手機,如果此事落地,對前端開發者也是大福音。
這個世界不變的就是變化,移動互聯網發展了 10 年,也該進入后 App 時代了。
對用戶而言,萬千服務觸手可及自然非常爽,打穿 App 孤島按場景組合不同應用的內容也成為可能。很快,你可以對著手機說句話:“我后天去深圳出差”,然后手機就會拉出各家航空公司 App 的機票搜索結果,選一個就能直接買票,然后又會自動拉出目的地的酒店搜索結果,然后是各種打車 App 里預約的送機服務,然后是各種天氣 App 里目的地的天氣,你還可以對手機說“我缺個 20 寸的行李箱”,各種購物 App 里的搜索結果也出來了。。。你需要安裝任何 App 嗎?不用。但每個服務都即點即用,你會發現這才是我想要的移動互聯網啊。
后 App 時代的到來,給開發者和發行渠道更多機會和挑戰,你,準備好了嗎?
1. 如何在手機上體驗 HTML5+的流應用?
手機訪問 http://liuyingyong.cn,iOS 和 Android 都可以使用。
2. Firefox OS 項目剛剛宣布關閉,它為什么失敗了?
Firefox OS 逼迫手機廠商在 Android 和 Firefox OS 里二選一,很明顯用戶不會買一臺不能安裝微信的手機。新事物帶來的價值應該是增量的,如果是產生了其他負面損失,那這個新事物很難起步。同理,Chrome 在 Windows 上裝機量巨大,但 Chrome OS 并無法很快發展起來。
3. 蘋果和 Google 會怎么樣?
如果微信小程序和流應用大到一定體量,蘋果可能會封殺它們。但至少中國的 Android 手機廠商的流應用是持續安全的。至于 Google,它似乎不理解中國人為什么這么愛用原生 App。其實在國外手機上 Web App 是很流行的(可以看看亞馬遜的 App,就是網頁打了個包),基于 Web 的漸進式改進 PWA 是 Google 的方向,顛覆 Android 原生并非其所愿。只可惜 PWA 距離能 PK 原生甚遠。
4. 手機廠商支持流應用的產品何時上線?老手機支持嗎?
手機廠商的應用商店都是可自更新的,在應用商店里內嵌流應用 SDK,升級應用商店,老手機用戶即可得到。不同手機廠商的進度、流程不同,快的是金立,計劃 4 月下旬上線。
5. 會有更多手機廠商支持 HTML5+ 規范嗎?
大多數平臺都有漩渦效應,一批手機廠商先行,會拉動其他廠商卷入。
6. 微信小程序沒有紅利,流應用會有嗎?
與微信相反,HTML5 中國產業聯盟在積極的收集首批 30 個高品質應用,集中各渠道流量推廣。開發者可以抓緊時間提交流應用。
7. HTML5+ 一次開發多端發布具體是什么回事?
HTML5+ 是基于 HTML5 的強化擴展,擴展了原生 API 給 JS 開發者使用,也就是為 HTML5 補充了大量 JS API 以調用原生能力。包括各種設備能力和 UI 能力,尤其是對性能至關重要的原生動畫和渲染能力。在一些 HTML5 無法有效處理的場景比如轉場、下拉刷新…此時通過調用強化 API 來補齊 HTML5 的不足。
如果開發者已經有一個 M 站,可通過 HTML5 聯盟成員 DCloud 提供的一個 wap2app 的輔助工具,基于 M 站做一個解耦的強化層,把 HTML5 解決不好的場景在流應用下(根據 UA 判斷)替換為新寫法。由于只改轉場這些體驗問題,不動業務邏輯,所以 M 站業務升級時流應用會同時跟著升級,實現了并版維護。這個強化層的開發僅需一周時間。
開發者開發的 HTML5+ 應用,除了在加入 HTML5 聯盟的手機設備上流式發行,也可以打包成 APK 和 IPA,以原生安裝包的方式上傳到普通應用商店,實現一次開發、多端復用。事實上現在各大應用商店里已經有數萬個“原生 App”其實是基于 HTML5+ 開發的。對于很多非一線的開發者,他們不需要雇傭 iOS、Android 原生開發團隊就可以低成本為手機用戶提供服務,這種跨平臺開發方式已經非常流行。
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 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是一個個人學習交流的平臺,網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并不用于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盡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