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ndroid Wear支持iOS傳聞由來已久,與封閉的單個生態環境相比,跨平臺智能穿戴設備的優勢明顯更勝一籌。若Google開發iOS版Android Wear應用,實現Android Wear與iPhone的無縫對接,那將會是怎樣一番場景?
日前,法國科技網站01net報道稱,Google正準備推出支持iPhone和iPad的iOS版Android Wear App,并將在今年5月舉行的Google I/O 2015上正式公布有關計劃,盡管Google并未確認這一消息的準確性,是否屬實還有待考證,卻已成功地吸引了眾多業內人士對于Google是否會開放iOS版Android Wear應用的探討。
大膽地想象一下,若Google在蘋果的App Store里提交Android Wear應用,從而實現Android Wear智能手表與iPhone的無縫對接,那將會是怎樣一番場景?
封閉 or 開放?跨平臺智能穿戴設備更勝一籌!
首要的,難道智能手表非得從一而終,僅存在于單個生態系統之中嗎?這觀點未免太偏執。制造商從自身利益出發,當然希望消費者保持絕對的品牌忠誠;但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相比在不同平臺之間轉換的高成本和低效率,跨平臺智能穿戴設備的優勢明顯更勝一籌。
鑒于絕大部分Google服務都通過iPhone實現,所以該公司基于鞏固市場的需求,對跨平臺的態度比蘋果更包容些。如今也有傳聞說Google有實現自家智能穿戴設備跨平臺操作的意向。
去年十月,Google Android Wear產品經理Jeff Chang向《赫芬頓郵報》表示,iOS龐大的用戶群對他的開發團隊有很強的吸引力,“我們很樂意竭盡所能擴展Android穿戴設備的市場,但是說實話,這不是Google一家說了算的。”
Android應用在iOS設備上支持Google Fit健康平臺是谷歌跨平臺的典范。一方面,Google不太可能反對Android穿戴設備對接iPhone,而前段時間黑客破解Moto 360的新聞也說明了對接iPhone在技術上的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Apple與Google的關系有望好轉。蘋果向來對App Store實施絕對掌控,新應用一律得經過嚴格的審核方可上架;而蘋果與谷歌素來不睦,人盡皆知。話雖如此,如今形勢不同了,兩家科技巨頭化干戈為玉帛大有希望。
若實在沒辦法,Google也可以繞過蘋果,直接發布跨平臺應用。此舉一來體現拋磚引玉的誠意,向蘋果伸出橄欖枝,接納Apple Watch進入Android的生態系統,二來向大眾展示自己支持智能手機和智能穿戴設備跨品牌、跨平臺對接的包容性。
開放路上的蘋果:Apple Watch離Android有多遠?
去年蘋果多多少少表現了與其他公司和平相處的意向,這也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舉個典型的例子:蘋果與微軟合作推出iPad版的Office辦公軟件。這在喬布斯和Steve Ballmer大權在握的年代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如今兩家公司分別由Tim Cook(蘋果)和Satya Nadella(微軟)擔任掌權CEO,萌發出了史無前例的合作苗頭。而數月后上市的Microsoft Band能夠通過微軟出品應用在iPhone上操作,又是另一段佳話。
目前,Microsoft Band與iOS平臺兼容于Android Wear而言,自然不構成競爭威脅。而蘋果的首款可穿戴設備Apple Watch將于明天凌晨的蘋果新品發布會上正式亮相。因此,在一定的時間內,要說競爭的話,還是Pebble(智能手表)應用在App Store里較受追捧。
如果Google真的開發了兼容iOS的Android穿戴設備,說不定會大受歡迎呢。如此一來,眾人也好徹底揮別Steve Jobs的舊時代,擁抱Tim Cook的新時代。日后Apple Watch連接其他Android設備也不是什么難事了。
跨平臺將Apple Watch的市場擴展到Android智能手機用戶那里去,蘋果也是贏家。當初iPod連接Windows個人電腦樹立了跨平臺的典范,何不讓Apple Watch再造往日輝煌呢?
當然了,就算沒有Android系統或可穿戴設備,蘋果也照樣財源廣進。在上一季度財報中,該公司收益突破了歷史記錄,恰恰說明了蘋果單打獨斗的底氣,所以他們執意堅持這種發展模式也無可厚非。再說了,不管后Google和蘋果能否合作,果粉們才不在乎呢。
很多人都盼望自己的智能穿戴設備能夠無障礙地連接對接人和智能手機。但話說回來,如果蘋果并不看好與Google的合作關系,這樣的期望恐怕是不會實現了。
文章來源:ReadWrite
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 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是一個個人學習交流的平臺,網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并不用于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盡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