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現在已經很多國內的用戶在使用Apple Pay 和 Google Wallet 這兩款移動支付方式了,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還是很有必要將兩者做一下比較,從易用性、安全等角度分析一下。
Google 在 Google Wallet 的用途和優勢的宣傳造勢上確實不如 Apple 做的好,Apple 將Apple Pay 的發布和 iPhone 6 綁在一起就可見它的重要性。
先來說說出道較早的 Google Wallet
使用 Android 系統的用戶肯定是會用 Google Wallet 來支付在 Google Play Store 里的賬單了,但是現在就當我們之前沒有聽過 Wallet,那我們來看看 Google Wallet 的登陸頁面,了解一下它的用途以及工作方式。
在 Google 的三句產品宣傳語中,介紹了 Google Wallet 可以做到的5件事情:
在線支付
為朋友支付
用你的貴賓卡和禮品卡
匯錢給朋友
朋友可以用 Google Wallet 卡來消費
雖然上面講的很好看,但是 Google 并沒有很好的向用戶解釋這個 Wallet 怎么用,用戶也沒辦法通過更多的信息搞清楚 Google Wallet 是一個怎樣的產品,從截圖上可以看出 Wallet 更像是 Paypal 或者是 Venmo。
我理解 Google 總之是可以幫我存儲禮品卡和貴賓卡,但是我怎么加載這些卡來消費呢?后來我知道Google Wallet 工作的時候需要將 Wallet 賬戶連接到一個銀行賬戶,這樣我只要刷 Wallet 卡就可以結賬了。可我還是覺得不夠安全啊!這個 Wallet 卡怎么工作?和我的手機綁定嗎?如果我的手機沒有信號的時候這個卡還能正常使用嗎?
這一部分聽上去像是在說 Paypal,但是使用 Paypal 的時候一直有個“購買”按鈕,可是我不記得也有同樣的按鈕在 Google Wallet 上面。
后一部分講的是安全性,Google 比較注重在欺詐保護上的防范,一旦你的手機丟失了或者是被偷了,那么如何防止卡里的錢被盜刷則是當務之急。乍聽上去這個想法不錯,但是這個安全效益還是很被動啊,——Google 并沒有解釋如何在時間保護用戶個人信息,即使是他們所承諾的安全措施看上去也只是和普通的信用卡差不多。在登陸頁面的底下,Google 解釋說個人的財務信息已被加密并存儲在安全服務器里面。
總結:當我讀完整個頁面的文字之后,我還是不確定我為什么要使用 Google Wallet 來替代我之前所使用過的其它工具/服務。我也不知道它能給我帶來什么好處,主要的原因是 Google 并沒有很好的解釋他們產品的價值定位。不管我的理解是否完整,我只知道 Google 從沒提到過信用卡或NFC。
下面再來比較性的看看 Apple Pay
Apple 向公眾解釋 Apple Pay 的方式采用的是講故事,用 Apple Pay 來解決從錢包里拿卡付費的麻煩事情。Apple 的解釋讓我想起了在實體店里付款是一件麻煩事,Apple Pay 和 iPhone 6結合起來就是很好的無點接觸付款方式。
現在我知道 Apple Pay 在商店里是怎么運作的了,但我還是不知道錢是從哪來的。原來,Apple Pay 會記錄存儲我掃描下來的信用卡和借記卡的數據,當我付費的時候,我只要將我的手機靠近繳費終端就可以了。在這一點上,Apple Pay 給人的是一個完整的感覺。
親自去管理一堆信用卡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可以將我所有的信用卡和借記卡掃描到我的 iPhone 手機里。
在實體店里,我只需要在終端搖一下手機就可以付費了。
媽媽現在再也不用為我丟卡而煩惱了。
雖然 Apple 一開始編織好了一個很好聽的故事給顧客聽,但是我們還是很擔心安全問題。那么 Apple 是怎么提前預測問題并給出解決方案的?其實 Apple Pay 既有主動安全措施也有被動安全措施。它只是想讓你知道,Apple Pay 不僅僅是安全的,而是比任何常規的付款方式都安全。
Apple 強調,安全性不只是一點和其它對手的區別所在,還有很多不同之處值得你去探索。另外,Apple Pay 也是有一張卡的,這是很常見的做法。它可以識別商品Logos,能夠保存22萬個存儲號碼。對于大部分用戶來說,這意味著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它。
關于 Apple Pay 的所有解說看上去都是很簡潔、全方位的,即使是在偏遠地區,Apple 也給了很多的關注度,凡是你想到的,它都包含。但是請注意,它并沒有提到下面這些功能:
貴賓卡、禮品卡
分享信用卡的信息
音樂會門票和機票
條形碼和QR掃描
主題的焦點明顯的反映出 Apple 偏向于從簡單做起,每次他們談論 Apple Pay 的時候,不管是在廣播里還是在搜索界面,你都能看到:
Apple的產品,歸根結底的形容,就是簡單、簡潔。
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 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是一個個人學習交流的平臺,網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并不用于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盡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