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FIR.im整個頁面、包括域名都是十分簡單,你要使用也只要2個步驟——點開、上傳,就生成一個短連接、或者掃碼都可以進行安裝了。
無論是應用開發團隊還是獨立開發者,都要面對的一個問題是:在“折騰”好一個版本的APP后,還要再通過郵件/QQ/U盤/FTP等方式把它“折騰”安裝到測試人員的手機中,如此往復多次直到APP正式上架發布;接下來對APP的修改Bug、更新迭代,還要再重復N遍上述過程。
其中,iOS版本的APP應用內測更是麻煩。每臺iOS裝置都有一組獨一無二的號碼,被稱之為UDID(Unique Device Identifier),就像人的身份證一樣。一款應用如果想在AppStore正式上架前實現測試安裝,需要先識別目標設備的UDID,并把它打包寫到應用里面。然后再把那些非常巨大的API文件送達測試人員,測試人員將其同步到iTunes里去安裝,過程復雜不說,也十分耽誤時間。
FIR.im是一家為開發者提供應用內測分發服務的平臺,開發者只需要通過2個步驟便可分發應用程序,將APP內測中Ad-Hoc(點對點)的過程做到簡:步,將安裝包拖拽至發布平臺(大支持100MB);第二步,將生成的短鏈地址(可自定義)發送發給測試人員,他們就可以下載應用安裝到手機上了。FIR.im生成的APP短鏈地址,不僅指向新版本的內測APP,還可以點擊選擇下載歷史版本的內測APP。如此一來,內測效率可得到極大的提高。
FIR.im的創始人王猛本身是一名iOS開發者,因此深知應用內測過程中的痛點和需求。2013年9月,王猛利用業余時間寫出了FIR.im版,把它當做給自己開發內測使用的小工具,在自己的開發者圈子里小范圍流傳。一個月后,王猛意外地發現FIR.im后臺的使用數據一直在平穩增長。“但我其實沒有做任何的推廣,就是這個開發者圈子里的自己人在用。這說明這塊確實是挺讓人反感但又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痛點。”
2014年4月,隨著使用FIR.im的開發者越來越多,王猛覺得創業時機已經成熟,在發布了一條“我準備好了”的微博后,從當時工作的AVOS Cloud辭職組建團隊,正式將FIR.im產品化,并對FIR.im頁面進行全新改版,于2014年6月14日正式發布推出。至今,已有超過5000個APP托管在FIR.im平臺上,新版上線一個月內提供了超過42萬次應用下載,其中包括EverMemo、拓詞、36k官方應用等。
此外,FIR.im還可以為開發者提供應用登陸下載頁面。王猛對此的考慮是,“開發者不會僅僅做一個iOS的APP,還會有Android 版本的,這個時候他就需要一個頁面介紹,比如iOS用戶安裝請點擊這個,Android請點擊這個。”但FIR.im做到的不僅僅是一個頁面,而是實現了根據不同系統設備來匹配:用Android設備打開就是下載Android版本,用iOS設備打開就是指向AppStore下載。如果這款APP已經正式上架,FIR.im還可以實現AppStore內應用的Logo、文字介紹、使用截圖等數據的抓取,并將其自動填充至頁面。
在細節上注重用戶體驗、并把它做到極致,是王猛對FIR.im的一貫地要求和期待。“FIR.im整個頁面、包括域名都是十分簡單,你要使用也只要2個步驟——點開、上傳,就生成一個短連接、或者掃碼都可以進行安裝了。我們不強調技術有多牛,而是強調我們的技術可以拿出來做什么,怎么能把它變成更好的用戶體驗。”
FIR.im團隊現已擴充至10人,大部分為技術人員。成立不到3個月,FIR.im已獲得了來自九合創投王嘯的數百萬人民幣天使投資,目前正在積極進行A輪融資。
7月18日,FIR.im正式加入了對Android應用的支持,APK文件也可通過FIR.im平臺快速發布并分發給測試人員。接下來,FIR.im計劃用更好的技術替代iOS應用中添加UDID的過程,將整個發布、測試過程進一步簡化。
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 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是一個個人學習交流的平臺,網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并不用于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盡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