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谷歌的設想是,一些來自于機器學習的算法將可能被用于我們的穿戴式設備上,讓我們的行動、愿望和日程安排的方式都更加靠譜。
上周的I/O大會上,谷歌沒有在其整年來大膽的產品Android Wear的發布上著墨太多。它是智能手表和谷歌眼鏡的系統,故不會是一個智能手機界面的簡化版。相反,它將會像猛獸出山一樣,核心體驗極大地依賴于Google Now。Android Wear的用戶界面設計將不會把一排程序圖標在屏幕上排好隊;相反,它將會像是一系列的卡片一樣,每個都由你當下做的事情所觸發。
谷歌所吹捧的一些交互有:當你準備動身去機場時,你的手表應該有一疊卡片告訴你交通如何,你的航班信息,和你的賓館地點;或者顯示由Trulia提供的卡片,當你駕駛在城市中時,附近有打折的消息會通知你;或者會告知你,你加入到Pinterest的東西在附近的商店可以買到了。
關鍵的是,這些指令都不需要你明示地指出,它們只是顯示在你的手表上。并且,如果你需要其他的東西,你只需大聲說出你的命令,不論是創建約會到日歷里,還是給朋友發短信,亦或是查查你在聽的歌曲的名字。
這些服務的提供都是為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設下的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而生:上下文理解運算(譯者注:可意譯為“情境感知”)。或者,如Hayes Raffle,谷歌的互動研究主管所說:“運算應該是短暫的隱在后臺。世界即體驗。一個產品的體驗不應該和世界爭寵。好的情況是,它可以根據你當下的環境提供及時的信息。我們的目標是創建盡可能短、盡可能快的體驗。”
當前的缺陷:開發中的新平臺
當下的問題是,體驗看起來還是很糟糕:Android Wear默認的太多設計還是將手機上的東西直接照搬來。智能手表這樣的做法僅僅是因為這樣會使手機到手表的過渡更連續。Wired辦公室的早期用戶匯報說,Android Wear在有新信息時會一直滴滴叫。如果你想把哪個軟件靜音,比如電子郵件,你會將其徹底靜音——而不是在重要信息出現時發出聲音。
簡而言之,要讓我們的設備能夠完全憑借自己發現我們此刻想要的東西,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還是那句話,谷歌在用戶體驗成形之前就靠直覺放出產品,目前來看還真是差了很多深思熟慮。
比如,提到這些問題,你會問為什么Android Wear UI 不從一開始就讓人適應呢?先顯示幾條通知,然后讓用戶更多地參與進來,漸漸感受它可能的運作方式。這種適應性UI在某些情況下,就像我們教用戶學習一個新功能時,是完美的。
此外,設備似乎沒有充分利用它們的設定:當你在電腦或手機旁邊時,你的手表絕對不應該提醒你來郵件了。設備就應該各司其職嘛!反之,要遵循這種微妙的邏輯。
使用手機和電腦時,手表的什么通知會讓你工作更簡單一些呢?什么通知足夠盤踞方寸之間,但提供給你的信息已經足夠?這些情況下,一個這樣寫的通知,“近2小時內你沒有收到任何重要郵件”可以為你省下看手機的時間。這終究會成為Android Wear的真正目的。
但是Android Wear至少提供了未來UI設計的走向。一方面,谷歌正利用其自然語言算法來建立口語intents(譯者注:可用于觸發安卓事件、完成軟件所需任務的一個傳遞信號)庫,例如從想知道去食雜店到想記筆記。他們要求開發者告訴他們任何想部署的其他intents。還有更有意思的,谷歌也在創建一個可供軟件開發者使用的,通過Android Wear觸發的事件。因此,一個軟件的通知可由以下所有的組合觸發:位置,事件,日歷事件,動作狀態(行走,騎自行車,駕駛),和周圍設備。
谷歌是一家將這些因素組合得當的公司。蘋果以順暢為豪,交互也讓人愉悅,可他們好多年都沒有發明由用戶數據引導的引人注目的產品套裝。正如我以前所指出的,用戶數據是用戶體驗新紀元的魔力成分。
全新的領域:應急設計
谷歌的設計副總裁,Matias Duarte,坐下來和Wired探討這種互動設計的新時代。當我們從這個新發現問到上下文智能,他不太能記得清在谷歌這種想法的起源了。比較而言,他說,融合多種谷歌產品到可穿戴元素中,讓它們變得有用,這是一個自然演進。它當時對表現出這種想法的新設計很感興趣。
“這是個人們都沒怎么想到的新工具,”Duarte對Wired說。“而且你不能預知的事情,我們設計的系統卻可以做到。”
顯然,一些來自于機器學習的算法將可能被用于我們的穿戴式設備上,讓我們的行動、愿望和日程安排的方式都更加靠譜。
但Duarte指出,這需要設計師能夠更加天馬行空:他們不久就會遇到針對特定情形的新產品時要處理的任務。“上下文作為一門學科,將可以使我們為偶發事件設計方案。就像先學用油會話,之后使用水彩。繪畫講究畫龍點睛。而你就得匠心獨運。”就像游戲和電影一樣,做出決定的總是人工智能,而不是程序員。編配師(譯者注:編配是計算機科學的概念。它所描述的是復雜計算機系統、中間件和業務的自動化的安排、協調和管理)形容設計師則再好不過。
當然,在不遠的將來,Android Wear還有幾大挑戰要被解決。比如,你是否真的能將一系列傳感器的讀數精確地直白地轉化為無縫的、上下文感知的互動嗎?或是人們在不同的時間,想以不同的方式獲得上下文—以至于笨到要將我們的需求映射為“如果—那么”(譯者注:程序語言中的條件語句if-then,如果條件滿足,那么執行動作)的邏輯?設備做出比僅僅符合邏輯的決定更好的事情,還任重道遠。這些事情如要有用,還要引人注意。這個標準特別高,不過在指望穿戴設備把我們從使用手機中解脫出來之前,這個標準可以說是一個前提。
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 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是一個個人學習交流的平臺,網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并不用于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盡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